第三百零九章 走访汉真街市场,决计经商汉真街

500年前的汉真街不过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是一条与滨江市沿岸大道平行的普通沿河墟市,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玉带门、杨家河、武圣庙、石码头、永宁巷等若干个方向的“真街”。汉江水孕育了沿河而居的人民,尤其是汉真街的居民。一条江水成全了一片街市,一片街市延续了原始住民的商业传统。早期的商人中流传着“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的戏言。汉江沿岸的码头众多,水运通达,被冠以“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行,万里唯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旅、墨客,繁闹非凡,成为内接荆州、孝感各省,外接山西、陕西、四川、湖南等各省,一时之间人们纷纷涌入慕名而来。

由此可知:早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汉真街成为著名的货物集散地。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终于成为了“滨江之真街”。

1966年**的到来,曾经一度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的汉真街在政治暴风雨中沉寂了。历经几百年的汉真街个体市场摇摇欲坠,呼啦啦大厦将倾。汉真街只余下少数几家国营商店和合作商店,几家国营工厂和合作工厂,悠悠历史的商业街“汉真街”终于变成了冷清萧条的居民区。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务院发了一条通告,各地可以恢复和发展农贸市场。为了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国家工商局召集各省市区的工商局长到东湖宾馆开现场会,商议之后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此汉真街被中断的商业传统得以回归。厚厚的迷雾笼罩了**后的整个中国上空,身处迷雾中的人们眼前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更不知朝哪个方向前行。然而汉真街率先响应发展经济的号召,提出恢复小商品市场,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破计划经济在流通领域的体制束缚。1979年,滨江市政府决定恢复中断了汉真街数十年的自由商贸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

103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工商登记,汉真街迎来了国内首批个体经营者。他们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都是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

郑巨选第一个站起来成为最早登记的个体户。身有眼疾的郑巨选并没有整日自怨自艾,抱怨老天的不公正待而胡混度日。在**前,21岁的郑巨选已经投入了千军过独木的商人队伍,成为众多商人大军中的一位微不足道的小商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最终在汉真街上有一席之地,成为汉真街里有名的商户。

**期间,由于政府缩紧了经济政策,个体经济难以融入集体经济的发展,暂时终止了个体私营经济。郑巨选作为汉真街最知名的资本主义尾巴,被划入需要接受改造的名单中,从而进入“学习班”学习。一年后的郑巨选出来了,面对空空如也的家,他毅然的把养家的重担扛上肩,改行在利济南路卖起了冰棍。郑选举借此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干起了小百货的生意。**结束了以后,国家允许地方发展农贸经济,各个省、市面还在犹豫不决,滨江市政府却大胆的提出发展个体经济。有利的经济政策出台,似乎预示着市场应该朝大家期盼的方向发展,但是时值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年月里,做生意如同踩钢丝,必须要事事小心、步步为营。即使整日提心吊胆的做生意,不过依然难逃被抓的命运。

1978年的一天,郑巨选的家和其亲戚的家同时被抄,当时抄出价值几万元的货物,在当时的年岁里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此郑巨选被关进了监狱。审讯人员要求他交代“同伙”,并提出了“如果供出买货或者供货人就放你出去”的建议,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沉默,一人揽下了所有的“罪名”。在昏暗的牢房里他足足呆了18个月,本有眼疾的他视力下降的越发厉害了,最后右眼彻底失明。从此,五颜六色的世界在他的眼中消失了。

1979年6月,郑巨选被释放出狱。众人钦佩他具有一种宁愿牺牲自己也不牵连他人的义气,尊称他为“盲侠”。

历来商人在文人眼中是一群重利轻情的势力小人,对他们嗤之以鼻,轻视并且不齿于人前;然而“盲侠”郑巨选的重义望利彻底颠覆了文人想象中的商人形象,为一批同样注重朋友之情的“义气”商人正名。因为郑巨选的“义”不关乎想要向涉案之人收取好处的利,更无关乎想要赢得众人称赞的虚名,只是凭着自己的一颗良心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天的事。正是这样的一个有良心的商人,引领了一群有情义的追随者,在无情的商战中演绎出了一段又一段人的情人的义。经过时代的洗礼,他现今俨然成为了汉真街知巷闻的知名人物,也创造了自己的财富神话。

对于盲侠郑巨选的故事,溜子和华子还是略知一二的。华子在祈芸店里和她们一起做服装生意时,就已经知道一些盲侠的事情。华子特别赞赏盲侠的义气。这样义气的商人实不多见。

他们走在1600多米长的汉真街里,看着摩肩接踵的人们,惊讶不已。

这里的街道不宽,仅能并排行驶两辆马车。商家一家挨着一家,远远望去似乎看不到尽头。玲琅满目的小商品,各式各色的服装,从店里一直摆到门前的马路牙子边,使本来就窄的街道更加狭窄了。吆喝声、谈价声、说笑声......充斥在促狭的空间里。

“这么多人啊,人挤人的,我都走不动了。”祈天一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边抱怨着。

毕竟溜子和华子在商场打拼了几年,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言不虚也。他们一边观看,一边小声交谈着什么,全然忘记了祈天的存在。

祈天见他们言谈甚欢,全然不顾自己,气哼哼地说:“喂,哥们,你们看什么呢?谈什么呢?生怕我听见了啊?”

“哦。对不起。祈天,我们看入迷了,所以忘记你了。”溜子抱歉地说。

“不就是卖东西的铺子吗?哪有什么神秘可言啊。”祈天不解。

“祈天,一时半会跟你说不清。这样吧,你去那边小吃摊吃点东西。”华子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你吃完,别到处跑,就在这里坐着等我们。我们去前面看看。听见没?”

“那你们快点回啊。”

“好的。你别到处跑,就等着这里。”溜子嘱咐道。

“知道了。”

华子拉着溜子快步朝前走去。

看了一圈,华子和溜子开始往回走。

“喂,溜子,你觉得有收获吗?”华子问溜子。

“有啊,太有了啊。这里生意这么好,又是扎堆做生意,不怕顾客不上门啊。”溜子羡慕地说。

“是啊,是啊。比我们店强多了。我们进货渠道太少了,花色和式样也不多,很难赚大钱啊。”

“要不来这里试试?”溜子探寻地说。

“有你的啊,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佩服,佩服!”

“那我们一起在这里试试,怎么样?”溜子问道。

“好啊,试试就试试。”华子立马赞同。

说干就干。他们热情高涨,立即在街巷里找寻合适的门面了。

祈天吃完小吃,抹了抹嘴,四处张望了一番,不见两个哥哥的踪影。祈天心想,也许他们还在看吧,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等他们回来。

过了一个时辰,祈天有点熬不住了,于是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不会又把我忘了吧?”祈天心里嘀咕着。

天渐渐黑了下来,小吃摊要收摊了。老板客气地说:“小哥啊,我要收摊了,这个凳子......““哦,哦。那我起来,您收吧。我不坐了。”祈天说完,看着他们去的方向。

“要不自己找去,准是俩哥们把我忘了,奶奶的。”祈天暗骂着。

街上人流渐稀,商人们开始收拾商品往铺子里搬,结束一天的生意了。

祈天心里很是不爽,脚步不由得快了起来。

走了不大一会,祈天看见俩哥们朝他跑来。

“祈天,对不起,对不起!”溜子老远朝他叫道。

祈天停下脚步,气哼哼地等着他们过来。

看见祈天气鼓鼓的样子,华子解释说:“祈天,不好意思,我们刚才看门面去了,一时激动,把你给忘了。呵呵。”

“还笑呢。气死我了。忘了一次算了,还来第二次啊。等我哥回来了,我告我哥说你们欺负我。”

“别,别。祈天,我们是做正事啊,也有你的原因在里面啊。”华子说道。

“我的原因?少来啊。”

“你不信,问问溜子。”

溜子笑笑说:“是的。我们今天没带足够的钱,要不就把门面租好了呢。”

“租门面?”

“是啊。我们想在这里做生意。你想,以后光有门面,没有人,谁来坐镇啊?还不是你吗?是不是?这不就是你的原因吗?”华子反问道。

“要我守门面啊?”祈天惊讶地问。

“非你莫属啊。呵呵。”溜子笑道。

听他们这么说,原本气恼的祈天,这时心情开始转好,于是笑道:“我开始有钱赚了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