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化校报到反差大,志军同桌是怪人

志军虽然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可以读受上级委派开办的化工技校了。

一段时间以来志军很落寞、很颓废,几乎想放弃读什么技校,欲想来年复考一次。妈妈却不认同他的想法,认为他的基础较差,即使再考也很难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祈冰也曾经劝过他先走好脚下的路,以后一样可以发展。

志军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去技校报道。

学校在滨江大道的末端,从家里到学校,坐公汽得十一站路。由于不是从起点站上车,途中乘车的人很多。滨江大道沿线本身就只有三路电车和一路公汽,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只有一路公汽到达学校附近。

志军初次挤公汽,由于没有经验,几次都被急于上车的工厂青工挤得东倒西歪,最后还被扒拉了出来。看着绝尘而去,车门还挂着人的公汽,志军觉得很不服气,不就是挤吗?等到下一个车子进站时,志军使出吃奶的劲头,和这些经验老到、五大三粗的青工壮汉们叫上了劲。志军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车子尚未进站时,提前跑去候车,然后跟着车子跑。最好是贴着车门附近跑,车子停下时,正好可以立在车门口,车门一开,里面人一下来,便可以迅速窜进车厢,占得先机。

志军气喘吁吁站在车里,还没等他平复下来,周围便挤满了人,站都难得站稳,只能互相抵靠着,方才不至于东倒西晃。

学校设在一家药厂里面,班上只有四十几个人。后来志军才听说,这个班大部分学生是这个厂的子弟。班上男女生比例差不多,由于是一个厂的子弟,班上有不少同学互相认识,剩下像志军这样外来的互相不认识的学生有十几个人。

这个班其实是为这个药厂输送技工的。说起来打的是什么滨江市化工技校的牌子,实际就是一个培训班罢了。这个药厂主要是从事抗生素原料的生产,出口很多国家,为国家赚取了可观的外汇,是滨江市的重点企业之一。工厂占地四十多亩地,始建于1958年,职工人数三千多人,算是一个中型国企。工厂经济效益还不错,职工福利也很可观,一时“洛阳纸贵”,好多人削尖脑袋也要把子女安排进这家工厂。

当志军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觉得读这个技校选对了,以后工作也不成问题了,关键是进了人人羡慕的国企,地位自然也升高了。志军后来还得知就是跟他一样外来的十几个人中多半也是通过关系进的这个技校。于是志军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够了技校的分数线,就填了这个化工技校,当时还觉得不理想,考虑欠周,不该慌着填报的。现在看来纯属于误打误撞,瞎猫子碰上了死老鼠。

从此以后志军的心情开始变得畅快了,不再郁闷、彷徨了。

由于工厂里没有正规教室,学校只得在工厂附近的中学里租了一间教室权作他们上课地方。

志军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时,感觉很落魄、很压抑,觉得时空好像倒流了一般,重新又回到昔日的中学教室里。这里的一切跟原来的九中没有两样,一样的桌椅,一样的黑板,一样的教室,差不多大小的操场……

本来变得兴奋的心情,仿佛一下子落到了冰窖之中——凉飕飕的。志军无奈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似是熟悉的学校,似是熟悉的教室,但却不认识的同学,这让他感觉到落寞和孤独。

学校条件就这样,原本希望住校学习的愿望如同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想着每天像中学时代那样,天天上学和放学,志军便感到十分的无趣。想到这里他又开始羡慕大明和祈冰他们来了,他们才是走上了新的人生,新的环境、新的开始,而自己就像是留级生一样,重新开始中学的学习。

开始上课时,学校老师(实际是厂里教育课的干事)宣布了技校两年多时间即将学习的课程,如发酵工艺学、生物学、医药知识、工艺制图等,甚至于还要学习数学、英语和语文等课程,这些都让志军感到乏味,感到心悸,甚至于有点心灰意冷的感喟。

在这里,志军感到莫大的压力,上学放学有压力,要靠抢、靠挤和靠钻才能搭得上车子;枯燥的教材让他索然无味;艰苦的条件让他禁如寒蝉;漫长的两年多时间让他倍觉难熬……

妈妈见他没了往日的欢颜,心情一落千丈,便问他:“军军啊,你最近心情好像不太好,是什么原因啊?”

志军有气无力地说:“哎,别提了。住读没希望就算了,还安排在一个破学校里上课。专业乏味,老师不行,条件艰苦,这哪是什么化工学校啊,整个一培训班就是了。心里憋屈得很,都不想去了。”

“呵呵,你先不是说这个单位很好吗?什么国有企业,福利好,效益好,地位高,好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去呢。怎么一下子倒了个个儿,又说不好了。”

“这个所谓的学校,比想象的差得太远了。什么都不正规,特别是教师,没有一个合格的,全是他们厂里教育科的干事来上课,其他教师还从这个中学里借,像什么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都是借的。想着都没劲,烦死了。”

“你啊,就是个孩子,单纯得可以啊。其实吧,我告诉你,读这个技校就是个跳板,就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些学生,当然大多是他们的子弟,合情合理地安排进这个工厂。你们读书只是镀镀金而已,这是手段,目的在后面。妈妈说得有点多了,原本不应该跟你说这些。当然啦,你也大了,有些事情知道一下也好,这样你才会正确对待。”

经妈妈这样一说,志军似乎毛塞顿开,心情即刻豁亮起来,妈妈到底是妈妈,棋高一着啊。

妈妈后来又说:“儿子啊,妈妈说的这些,只是分析和判断,你可不能全信。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学好功课,学好本领,毕竟将来你们分配工作,或多或少还是要将学习成绩作为参考的,再加之你没有可以依靠的背景或后台,你只能把学习搞好,哪怕是再怎么乏味,也不能放松学习落于人后,授人以柄。你听懂我的意思了吗?”

志军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自此以后,志军重又回复到先前的状态,而且慢慢适应和融入这个所谓的“学校”里了。

志军的同座是厂里的子弟,姓许,名杰,个子高高的,很瘦,皮肤黝黑,颧骨较高,很少说话。之所以安排和他一个桌子,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班上最高的,没有合适的搭配,只能安排在一起而且是最后一排。

志军开始知道许杰是厂里的子弟,便不太想搭理他,后来发现他本身话就少,两人更是无话可说了。

班上同学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触慢慢多了起来,外面的和厂里的也逐渐打成了一片,下课后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交谈和打闹。

志军和另外几个外来的同学慢慢熟识了,感觉不再那么孤寂了。

志军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同座既不与其他厂里的子弟来往,也不和外来的沟通,除了上学,放学,上厕所,几乎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锲在凳子上。同座的怪诞,引起了志军极大的兴趣。于是志军决定好好探究一下这个怪人的底细。志军从侧面了解到吴杰在家里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爸爸妈妈都在厂里上班,爸爸是发酵车间的材料员,妈妈是另外一个车间的工人。家里情况都比较正常,那吴杰怎么如此不爱说话,喜欢孤独呢?带着这个问题,志军也和其他几个同学在一起分析过、琢磨过,但大家的意见是很正常,个性呗。

志军觉得不太满意他们的回答,个性既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养成的。像他这样不爱说话,还是头一次遇见。

志军想自己解开这个谜底。志军觉得都是同学,以后还会是同事,为何不能沟通呢?然道他有难言之隐或是受到什么打击?自己封闭自己,不食人间烟火?志军打算主动找个理由试试,看吴杰如何反应。

其实吴杰的表现,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都对他投以不解和猜疑的目光。

如果一个集体原本是活跃的,往往因为一个沉默的人或不开心的人,便会变得谨慎和收缩起来,使得活跃的集体受到一定的影响。

班主任也是厂里教育科的干事,他也在为此事着急,急于想了解吴杰的内心世界,以帮助他走出孤寂,融入集体之中。

班主任找到志军,询问了一些吴杰的情况,同时希望志军主动接近吴杰,多多沟通跟他交上朋友。班主任的想法和志军的打算不谋而合,这让志军感到兴奋。班主任的吩咐,志军心领神会。

一天上课后,正好是语文课,因为不是专业课,大家一般比较放松,都在下面叽叽咕咕说话,老师也懒得管理,顾自讲自己的,照本宣科,完事后下课走人。

志军一边看书,一边斜着眼睛观察吴杰的表情。

此时的吴杰把语文课本竖起来放在桌上,然后躲在书后看一本课外书籍。

志军瞥见像是一本外国小说。志军心里盘算着如何跟吴杰搭讪。见吴杰看得如此聚精会神,志军立刻来了主意。志军有意把自己的语文课本掉到地上,然后猫下腰去拾课本,起来时蓄意把桌子拱了一下。因为桌子发生晃动,放在吴杰前面遮挡的语文课本便倒了下来。

吴杰脸露不悦,慌忙去扶倒下的课本,志军起身后见状,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见志军道歉,吴杰翻了一下眼皮,没有说话,继续看他的外国小说。

“这么专心啊,看的什么小说啊?”志军有意问道。

见志军感兴趣,吴杰的表情相对缓和了一些,口里蹦出两个字:“《复活》。”

“哦,好书啊。我看过的,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的一部作品。”志军脱口而出。

吴杰惊讶地看看志军:“你也喜欢看?”

“是啊,看了好几本了,其中有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见志军如数家珍,吴杰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