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为难自己,是天下第一大蠢事,可就是有很多人每天都在这样做,并且本身没有觉察。处处都是麻烦,来自老板,来自同事,来自客户,来自于工作本身。这么多烦心事还不够?非要把自己置于一个退无可退的境地?办公室里的成长,是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的,不要再为自己设置障碍物,来来回回,就像踩磨的驴,让执拗蒙蔽了眼睛。其实一点改变,眼前会豁然开朗,不要让自己的职场生涯过得太累。

与人相处切忌太敏感

走进求职大厅,翻阅招聘专栏,那些琳琅满目的招聘信息要求是不是总让你窒息?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高度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似乎每个企业都在招聘一个完人。无奈好工作太少,职场人还得削尖脑袋,使出浑身解数装扮自己。

荣幸地走入职场,成了局中人,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一定得好好做。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大好前途,职场人开始忙碌认真地工作,不敢怠慢老板的任何一个指令。即便如此,工作之余还要抽出空来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个人的成绩还需要大家的认可,融入团队、和睦相处始终是很重要的。

一边对老板点头哈腰,惟命是从,生怕有所闪失;一面对同事忍气吞声,强忍不满地合作还要面带笑容。可惜谁都不是圣人,总有愤怒的时候。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威德对上班族做的调查显示,有过半数的人承认自己在职场有过愤怒情绪。只是为了前途,很多人不得不将这些负面的情绪强压在心底,久而久之得了“职场过敏症”,练成了“职场刺猬”。

这种“职场过敏症”不是明显的病症,却有着比病症更头疼的症状。往往领导或同事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如石头丢入水中,激起他心中千层浪。“老板的眼神是不是对我这次工作的不满?”“我刚才的话是不是让同事不高兴了?”“我是不是应该要主动一点去请求老板分派任务?”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在内心翻滚,焦躁不安。

安娜是一个稳重的女孩子,在某集团公司做案策划已经两年多。对于工作,安娜也是一丝不苟,从来不敢有半点差错。上司交代的事情,她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去做,丝毫不敢敷衍,一件事情做完后,她还要反复检查确认没有错误了才往上递交。对于她的这种工作态度,上司很是满意,同事也颇为赞赏。

可是时间一久,大家觉得安娜开始变得太敏感。比如有一次,安娜加班加点完成了一个策划案,另客户非常满意。上司当时很高兴地赞赏了安娜,并提到要将此事作为典型在会上宣传,以鼓励大家努力工作。

可是当天会议上,上司并没有大肆宣扬,只是顺带地提了一提。这让安娜感到很失落,她不知道是不是事后客户提了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又或者有人在背后跟上司打了她的小报告。安娜越想越不安,终于鼓足勇气去问上司原因。结果上司的答案是,那天会议比较重要,时间又紧,所以把其他事都压缩了。

可是安娜仍然不罢休,觉得上司是找了个随便的理由敷衍了她。此后,她做事更是小心翼翼,一点小细节也要反复问过领导的意见,弄得上司很是烦恼。不仅如此,同事对她的做法也满腹怨言,常常因为她的小心而要陪同加班做事。渐渐地,大家都对她敬而远之。

对于像安娜这样的“职场刺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人有特别的意思,而是他们自找麻烦,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为对自己或者说对他人有太高的期待,而现实与这种期望又总是有一定落差,当这种落差引起的焦虑在心底压抑太久,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敏感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他人疏远你,也会让你瞻前顾后,事事难成。

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本性,总喜欢把自己的喜好、标准强加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习性,一旦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行为,很容易就会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情绪,伤害了他人和自己。

104研发中心协理王荣春以其心理学专业观察职场发现:社会敏感度过高或过低的人,都容易走向职场自我毁灭之途。这些人总是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又因为顾虑太多而把这些“不满”压抑在心底,慢慢地,内心被怨恨充斥,事业便停滞不前。

在工作中难免与人打交道,于其把浪费精力琢磨别人的话语,活在别人的口头上,不如抓紧时间干正事。一个人在社会中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可避免地遭遇尴尬和困境,只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那些闲言碎语、饭后杂谈,即使是恶意也想成善意,才能不被分心。做人无须太过计较,自己活得累不说,还会因小失大。

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职场,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只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和距离恰当地相处,其他的东西都不必过于担心。既然做“职场刺猬”,就不如做一只聪明的刺猬。

传说刺猬在冬天为了取暖会群聚在一起,但是距离远了就不保暖,距离近了又会被彼此的刺伤害,所以聪明的刺猬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距离,既保证暖和又不会伤害到同伴。看完这个故事,我想作为职场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刺猬法则”来与人相处。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只顾着像个怨妇一样到处抱怨。小的问题,我们可以忽略不放在心上,为自己省点力气;但是原则问题,即使背水,也一定要据理力争。同时,随时保持清醒而理性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这种争论对事不对人,不要轻易加入个人的主观色彩,对其个人进行评判或攻击。就算是争论也要有理有据,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真实数据往往比一堆形容词来得有用。

在职场,大声顶撞、四处得罪人并不是聪明人所为,但忍气吞声亦非明智之举。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才是与人相处的上上策。

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先来做一道经典的名企面试题:

一天来了一顾客买了30元货物(进价是20元)。顾客给了100元,但老板找不开,就到邻居那换了100元零钱,找回了顾客70元。不过多久,邻居过来说刚才那一百元是假钞,老板只好重新给他换掉。请问:这位老板因这笔生意共亏了多少钱?

真正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老板而言,在这笔生意中,他找出了70元真钞给顾客,同时又损失了成本20元的货物,所以一共损失了90元。但就是这样一道简单的面试题,据说答错率在70%以上。此题后经人在网上论坛帖出,跟帖者无数,答案也是层出不穷。

即使题目流传已久,到了现在,仍有不少错误答案。这不禁让众人哗然,到底是用人单位作秀的噱头,还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体制毒害了国人?我们暂且不究其根本,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很多人把问题复杂化了,才会导致结果的错误。

从国人接受教育开始,中国人似乎就一直优于其他国家的公民:小学就可学完他国初中的课本,少年天才层出不穷,其中不少在国际上都小有名气。战后建国的短短几十年,我们从一个百废待兴的乱世里,组建了一个让世界不可小盱的泱泱大国。种种业绩表明: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仍然可以做到他国一样的大事。

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也最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国人秉承了“科技带来发展”的理念,盲目崇拜科学至上,就连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也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式去求解。

据说某企业引进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运行时常常出现盒子里没装入香皂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老板花高价请来一位学自动化的博士,设计出一个分拣空香皂盒的方案。随后以该博士为负责人,成立了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采用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投入几十万元解决了该技术问题。当生产线上再有空香皂盒通过时,两旁的探测器就会检测到,并驱动一只机械手把它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