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在家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家中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希望所有的人都围绕着自己转。因此,生意交往中,年轻人都有情不自禁想表达的愿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和时机,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路,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王鹏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业务代表。一次,王鹏经过千辛万苦,才约到了某公司的主管李先生。王鹏急着向李先生推荐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到了李先生的办公室,王鹏一直不停地向李先生介绍他们的产品、服务等,他的声音很大,语速很快,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别人很难插进话。尽管王鹏讲得滔滔不绝,可中年人毫无兴趣地躺在沙发的靠背上,显然,并没有被王鹏的说辞打动。偶尔,李先生会提一个内心的疑问或者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可总是话没说完,王鹏就急急忙忙地把话抢了过来:“你可能还没有了解,其实是这样……”然后,又开始口若悬河地演讲了!李先生本来想问一些自己关心的事情,被打断几次后,再也不说话了。呆坐在沙发上,任王鹏表演自己的“独角戏”。

不久,李先生找个理由匆匆离开了办公室,显然,他并没有接受王鹏的推销。王鹏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如果看到这一幕,恐怕谁都会觉得粗暴地打断别人、抢别人的话是多么令人讨厌了!

如果王鹏能够注意到自己的这个缺点,在耐心地听完他人的意见后再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或许就把生意谈成了。这应该算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我们在日常应酬中应当引以为戒。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的魅力,一直都为人们所称道。大家都知道当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一次国际交往中划时代的会议,但是,那次会议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中国的周恩来。当时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本来政见不一,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吵架”机会,都不愿意轻易失去,于是各国要人吵成了一团。面对这种形势,周恩来总理一方面绝不参与吵架,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平息这场国际大吵架的方法。周总理在耐心地听了各国政要的吵闹之后,平静地说出了一句令各国政要为之震动,且从此成为世界名言的话:“我们是来寻找友谊的,不是来吵架的!”此言一出,语惊四座,令各国政要立即为之汗颜。就因为这一句话,周恩来的形象立刻便在人们的眼里高大起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设想一下,如果周总理当时也像别国政要们那样沉不住气,也混在他们中间吵个不休,那么结果会是如何呢?不难想象,其结果一定是一塌糊涂。所以,让对方说个够,等到对方无话可说的时候,来一个一语中的,便会令你在应酬中身价倍增,从而成为周围关注的中心。

在一些生意应酬场合,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他总是喜欢随意地打断别人,抢着说话,而且是高谈阔论,结果弄得别人都不愉快。生意洽谈中,一方再热情,也很难达成合作意向,因为生意中讲求的是“双赢”,所谓双,就是双方,只有双方都将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晰,并得到对方的同意,才能合作愉快。

反之,如果常常贸然打断他人的谈话,强加叙述自己的观点,不仅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相反的还会引起他人的讨厌。

如果说你被别人抢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恐怕十之**会这样想:“很生气,爱抢话的人真没礼貌!这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下次不和这样的人来往了!”“这人真没教养!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吗?”“真缺德!会尊敬人吗?既然你不尊敬我,那我也就……”

因此,应酬时,不要随意打断、抢别人的话,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常常在你的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有修养的人都很看重这点。在古犹太人的《贤人七德箴言》中,其中有一条箴言就是“不打断别人的话”!

不打断别人的话是对别人的尊重。有礼貌的人,有修养的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爱抢别人话的人不仅惹人讨厌,而且,还可能让自己失去很多机会,得不偿失。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一天,有一对老夫妇到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公室,他们对校长说:“我们的儿子曾在哈佛大学上过学,现在他意外地死了,我们想在校园为他留点纪念物……”“对不起,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每个上过哈佛大学的人死去都要在校园留下纪念,那校园不就成了墓地了吗?”校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们的话,他想把这对平民模样的人尽快打发走,老夫妇忙解释说:“不,我们的意思是捐建一座大楼。”校长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你们知道捐建一座大楼要多少钱吗?”夫妇俩摇摇头。校长倨傲地说:“至少750万美元。”老夫妻听后不言语了,过了一会,这对老夫妻说:“这笔耗费不是可以另建一所大学吗?我们何不建一所自己的大学呢?”不久,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诞生了。

连别人的意思都还没搞明白就打断别人,损失大都是自己的。

生意应酬中,如果你不分场合和时机,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路,只会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让别人对你避之不及。